top of page
社會創新-社會經濟成果報告
農村社企新未來
重新找回與在地經濟的連結
6/28到西門紅樓參加由商業週刊與農委會水保局舉辦的「新希望農村-跨世代X農社企」「農村再生論」,分享「農社企新未來」專題,介紹國際案例與在地案例,除了公平貿易,今天有限的時間裡,也分享了在地的農社企案例,希望大家透過不同的案例,更了解農社企的多元面貌!
請政府以SPI社會進步指標作為自評的標準
我在上個會期,建請政府用SPI社會進步指標,作為自評的標準。在質詢主計長朱澤民時,我建議新主計長可以將SPI(Socail Progress Index,社會進步指標)作為新的統計指標,同時固定公布,以檢視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,能夠更兼顧到社會的公平正義與進步。
以市集串聯社會動力與在地經濟
市集是文化創意的底層支撐與力量、是弱勢與與青年創業創新的搖籃,是回應社會的一種對話方式。而如何用小吃與手作產品,成為台灣說自己故事的方式,走入國際社會,打破台灣外交困境,更是不能忽視的機會,像是泰國小吃的國際化,可以是我們參考的案例。
老屋活化、市集與小微創業的新生之道
我認為目前散落在台灣各地的市集、市場裡的擺攤生意,風貌其實與過去很不一樣,充滿了活力與新鮮創意,是創業議題裡的「小微創業」。在社會面向上,這類的小微創業模式不僅成為另一種社會自造的安全網,更可能是社會創新的搖籃。
參與社會培力工作坊研討會
共同思考台灣社會經濟走向
7月時,前往台中參加社會培力工作坊,此事源起於上次林佳龍市長邀請我到台中,參訪青年培力與創業的成果,當參訪台中社會培力中心的預定地時,得知林佳龍市長看到非營利組織的困境,也了解非營利組織的重要性,因而提出社會培力中心的規劃案。
更多社會創新成果
bottom of page